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内容页
代表破解“致富难” 苦寻发展“药引子”——省人大代表何培友助农致富记
发布时间:2025-11-04 15:54:00
清晨的阳光下,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黑土溪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省人大代表、大河村党支部书记何培友正带领工人们平田整地,这片位于川西土地上的中药材基地,来之不易,一棵棵嫩绿的药苗正带着希望破土而出。

众里寻“她”千百度
“建设中药材基地,选址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何培友望着药材地,语气里满是感慨。太平镇虽有高山生态优势,但零散分布的地块、裸露的岩石,石漠化土地成了制约中药材发展的“瓶颈”。深知情况的他在谋划之初便邀请专家团队开启“踏山计”,前后历时6个月,走遍大河村所有片区,开展土壤样本采集和水质检测,只为找到最适宜种植的地方。
“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苛。”何培友介绍道,“海拔、坡度、土壤酸碱度……每个因素都直接影响药材品质。”那段时间,他白天带队实地勘察,晚上与专家沟通研究数据,常常工作到深夜。
为了验证地块适配性,他们特意试种了3亩毛慈菇,在寒冬霜冻的夜晚,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测一次地温,他便裹着棉大衣在地里守着炭火盆;在暴雨倾盆的梅雨季节,要保障地里不积水,他又冒雨扛着锄头去疏通沟渠。当看到毛慈菇冒出芽尖,困扰许久的“种得出却长不好”的难题,终于在汗水中有了答案。

为“伊”消得人憔悴
初夏的毛慈菇棚里,潮气裹着焦味钻进鼻腔。“何书记,您来看看,我家那几块地,昨天还只是叶片上有黄点,今天就成片成片地枯了,再这么下去,今年收成就打水漂了。”身后雷叔声音发颤,眼睛通红,手里还拎着半袋病叶。中药材种植规模才刚刚铺开,种苗病害接踵而来,何培友没有作声,掏出笔记翻得哗哗响,之前记的几种杀菌剂,试了都不管用,叶片的病斑反而越来越大了。
他干脆驻扎在了棚内,从清晨到正午,盯着病苗看。阳光透过棚膜洒在叶面上,他忽然发现,发病的多是挨得密的苗,棚口通风好的几株还挺精神。“会不会是湿度过高闹的?”于是他赶紧拉开棚膜通风,又将过密种苗移栽,再喷上刚从农科院要的咪鲜胺。
接下来几天,他天不亮就往棚里跑,原先枯萎的苗竟挺了起来。他攥着一片新叶笑得眼角起了纹,赶紧拍了视频发到群里:“找到了找到了,这是炭疽病,要先通风疏苗,再用咪鲜胺,按这个来,苗准能救!”

喜望“灯火阑珊处”
晨曦微露,芦山县云光中药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便划破山间宁静,车间内工人们分拣、清洗、加工中药材的身影忙碌不停,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攒不了几个钱,现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还能照顾到老人孩子。”正在分拣中药材的赵大姐笑着说道。每到中药材采收季,加工厂每天都要吸纳数十名村民务工,累计带动就业超千人次,让“务工增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在何培友的引领下,大河村中药材种植示范户打造了10余亩现代化基地,采用科学化、集约化管理。另外,依托“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累计带动500多户村民种了135亩白芨、毛慈菇,更以三七套种毛慈菇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辐射全镇种了万余亩药材。
产业兴则乡村兴,投产至今,参与种植的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部分种植大户因规模化经营,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统一技术服务与销售分成,每年增收30余万元,真正以林下特色种植拓宽了群众增收路,壮大了村集体实力。
从选址勘测到蹲点指导破除病虫害;从走访零星散户到牵头组建合作社推动规模化种植;从扎根田间地头把关品质到对接车间生产打通产销链路,何代表始终身体力行。他用脚步丈量产业,以实干破解难题,不仅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更让农户腰包越来越鼓,真正将“履职为民”的承诺落到了实处。(芦山人大 赵名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