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代表工作 > 内容页
三重身份践初心 仁心担当绘春秋——记天全第十七届人大代表李纯刚
来源: 更新时间:2025-08-27 17:59:14 作者:
在天全县中医医院的骨伤科病房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身影穿梭于病床之间。他或是俯身轻抚患者伤处,用精准的手法为断骨正位;或是执笔开方,将千年中医智慧凝于纸间。这位医者,既是患者口中的“李主任”,也是藏区同胞心中的好“门巴”,更是代表平台上为民发声的“代言人”——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一病区主任、省政协委员、天全县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纯刚。
医笔双辉彰仁爱,雪域传薪济苍生
从医三十余载,在陈氏骨科“大先生”的悉心教导与耳濡目染下,李纯刚练就了“接骨斗榫”的精湛医术。而令人钦佩的是,他不仅能以双手救死扶伤,还能以笔墨书写生命华章。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近年来出版了《喊疼》《徙水流经》《身体病》《雪夜手稿》等散文集,用文字这把独特的“手术刀”,深刻剖析百姓生活的病与痛。
三次赴藏区开展医疗援助的经历,让李纯刚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在民族地区的独特价值。他主动请缨,将天全陈氏骨伤科的“正骨十三法”和中药制剂带到高原,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三名藏族徒弟。在海拔4000米的巡诊路上,他背着药箱翻雪山、过冰河,用脚步踏出一条中医药传承的“天路”。正如他在建议中所说:“要让中医药的火种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
他将临床见闻融入《雪夜手稿》的48篇随笔,生动记录下甘孜高原上“药炉白烟袅袅、藏胞笑容淳朴”的动人场景。书中不仅饱含着医者对生命的细腻体察,更彰显了他对藏区医疗事业的深切关怀。
两会建言解民忧,建议落地惠民生
身为省政协委员,李纯刚的履职足迹始终围绕民生痛点。八年前,他针对甘孜藏区患者医保报销难问题提交提案和建议,推动跨区域直接结算政策落地实施;2025年,他聚焦雅安区位优势,提出打造高水平区域骨伤诊疗中心的构想,得到省、市两级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今,他所提的“积极争取国、省中医药专项资金,补齐天全县中医医院科室设置短板”“搭建完成西南片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建设中医骨伤紧急救援和救治信息化平台”等建议意见已列入实施计划。
“委员和代表的建言,必须扎根于临床一线。”李纯刚的提案和建议总是带着“骨科温度”。他关注基层中医人才断层问题,呼吁建立“县乡村三级传承体系”;他心系民族地区医疗短板,建议将陈氏骨伤科纳入藏医教育课程。这些贴合实际、带着泥土芬芳的建议,源于他每年超200天的临床蹲守,源于他与患者“拉家常”时记下的300余条民生笔记。
人大监督促发展,双岗联动谱新篇
作为天全县第十六届和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纯刚宛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医者”,将医者“望闻问切”的细致融入监督之中。他以医者特有的敏锐与执着,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研,针对全县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缺乏活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运转较为困难等诸多问题,提出要做强县级医疗机构、做活乡镇卫生院、做稳村级卫生室等具体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执法检查、《四川省中医药条例》立法征集、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等工作中,李纯刚更是全身心投入,提出相关建议意见20余条。
“人大代表要当好政策落地的‘监督员’,政协委员要做好民生需求的‘传声筒’。”李纯刚创新实践“双岗联动”机制,将人大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转化为政协提案,把政协协商成果转化为人大监督议题。这种“1+1>2”的履职模式,让他提出的“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中医紧急救援平台”等建议正从纸面走向现实。
三重身份担使命,大爱仁心耀时代
从医院手术室到两会会场,从藏区牧场到文学殿堂,李纯刚始终以“三重身份”践行初心。作为医生,他年均接诊患者超2000人次,保持“零医疗事故”纪录;作为委员,他提交代表建议意见30余条;作为作家,他用12部著作记录时代脉搏,其中《身体病》获四川省文学奖。
“手术刀治愈肉体,文字安顿灵魂,提案和建议回应民生。”在李纯刚看来,这三重身份本质相通,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土地的深情。当他在人大会议上为基层中医发声,当他在政协平台上推动民族医疗融合,当他在高原巡诊路上传授正骨技法时,这位“白大褂委员”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
从雪域高原到川西平原,从诊室病房到两会会场,李纯刚以医者仁心为笔,以履职担当为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健康答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担当,不仅在于妙手回春的医术,更在于心系天下的情怀;不仅在于建言献策的智慧,更在于推动改变的行动。正如他在《雪夜手稿》中所写:“医生的使命,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挺直脊梁;委员的责任,是让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这,或许就是对“代表风采”最生动的诠释。(天全人大 张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