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 内容页

康利: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发布时间:2025-11-27 17:06:41

“康代表有干劲、办实事,心里装着咱老百姓!”在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余沟村,提起市五届、区三届人大代表、村党总支副书记康利,村民们的称赞朴实又真切。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康利始终以“振兴乡村”为使命,奔赴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乡风建设的一线,用实干足迹诠释了“让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初心。

康利代表到养羊基地调研运行情况.jpg

产业破局:让“副业”变为“增收主业”

乡村发展,产业先行。“以前养羊只是副业,收入主要靠种茶、养猪,行情一波动,一年的辛苦就可能打水漂。”余沟村老党员余大爷的话,道出了村民们长久以来的担忧。余沟村地处总岗山片区,山多地少,传统产业“看天吃饭”,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了康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咱们余沟村有山有水,草木丰茂,这不就是养羊的天然优势吗?”从2022年起,她便走村入户收集群众意见,“没技术怕赔本”“没销路怕不好卖”“没规模怕赚不到钱”……一条条意见梳理在她的笔记本里,也反复琢磨着老百姓的种种顾虑。

为推动养羊产业发展,在2023至2024年期间,康利牵头组织村代表、村组干部赴绵阳、简阳等地考察学习,引进优质种羊与科学养殖技术;创新推出“投户投养”合作模式,由村集体提供场地与技术指导,农户以劳动力或资金入股,构建起“集体引领、群众参与、共同受益”的发展格局。

2025年2月,在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她提出关于加大对名山区养羊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得到区农业农村部门的高度关注,不仅为养羊产业争取到政策支持,更让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

如今,走进余沟村初具规模的山羊养殖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羊圈整齐排列。该基地除了吸引周边3家养殖大户入驻外,还带动了附近20多户村民养殖山羊,同时也为村集体每年带来场地出租、入股分红4万多元的收入。

康利代表到养羊基地走访调研.jpg

民生攻坚:把“需求”办成“幸福实景”

“晚上出门黑黢黢的,老年人和小孩散步很容易摔倒;道路太窄了,有时候错个车也得搞半天……”在走村串户与乡亲们闲聊交流中,康利不忘记录着乡亲们的烦心事、揪心事、期盼事。

“努力把群众期盼的每一件小事,都办成心头的大事。”康利说,“基础设施跟不上,乡村振兴就是空谈。道路宽敞了、路灯亮起了,老百姓的心里才能亮堂。”

为了给村里安装路灯,她多次对接帮扶单位雅州集团和区公安分局,争取了20万元的资金支持。安装路灯的那几天,康利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协调推动施工进度。当120盏路灯在2.8公里主干道上亮起时,康利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为解决道路狭窄问题,康利又积极对接区农业农村局,争取了100万元的乡村振兴补短项目。如今,400米新修的产业路直通果园,700米加宽的道路轻松会车,300米改造后的村口主干道平坦宽阔。“以前拉水果要绕远路,现在货车直接开到果园门口,省时又省油!”果农张大姐笑着指着家门口的路,“晚上路灯亮,白天路好走,咱们农村人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康利代表走访村民收集意见建议.jpg

乡风赋能:既富“口袋”更育“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为了建一个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地,康利又开始“奔波”。她多次找到区公安分局争取资金支持,详细说明村里的需求:“既能为村民提供普法宣传、文艺活动场所,还可以方便果农装车,一举多得!”最终,投入10万元建成了法治文化广场。

康利充分利用法治文化广场,创新推出“文艺演出+普法宣传”模式。她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改编成小品、快板等节目,在春节、端午、重阳等节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活动,让法律知识“种”进乡亲们的心田。

文明乡风离不开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该村3组刘大爷和杨大叔两家因修建房屋地基问题争执不下、互不相让,甚至差点动了手。康利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在“桐城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智慧”启发下,化解了双方的矛盾。如今,两家的新房都盖好了,还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邻居……今年以来,她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

“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事公道、正派,群众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康利说,“今后,我将继续扎根泥土,听民意、解民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积极建言献策,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名山人大 程发锦、吴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