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要闻 > 内容页

小建议书写大文章——雨城区推动代表建议落地见效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20 15:48:00

从主干道旁悄然增设的63张便民座椅,到困扰茶农多年的交易市场启动扩建;从审议发言后迅速解决的群众饮水难题,到不断织密的便民公交网……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一条条承载着民声民意的代表建议,正不断从纸面落到地面”,从答复走向实效,转化为一幕幕可观可感的民生图景。四年来,雨城区人大常委会共收到代表建议556条,年均增长超10%,其中关乎百姓日常的民生保障类建议占比超65%。这背后,是一套让代表建议提得好、交得准、办得实、评得硬的闭环工作机制在高效运转,生动诠释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01 雨城区五级人大代表集体入站启动仪式在多营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强、副主任曹玉霞出席启动仪式.jpg

一线履职,让建议“沾泥土”“带露珠”

如何让代表履职不止于会议期间?雨城区的答案是:搭建覆盖全域的平台,推动代表沉到一线。

该区将746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入13个代表之家、24个代表联络站和106个村(社区)代表联络点,构建起一张横到边、纵到底的履职网络。代表们从阶段性履职变为全天候在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代表。

区人大代表吉小燕在联络站接待群众时,听到居民反映城区雅州大道缺少休息设施,老人只能坐花台。“这既不便民,也不文明。”她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在人代会上提交了增设休闲座椅的建议。这份“沾着泥土”的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建议,并启动办前沟通、办中协商、办后回访机制全程跟踪。更让吉小燕感到责任在肩的是,她受邀全程参与了座椅的选址与督导。如今,63张美观实用的座椅已投入使用。“代表履职的价值,就体现在群众满意的笑容里。”吉小燕欣慰地说。

02 省级五星级农业园区——草坝镇.jpg

数字赋能,实现“码上提、马上办”

“扫个码,就能向代表反映问题,而且说了不白说!”雨城区创新推出“微信扫一扫,‘码’上见代表”线上履职平台,将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从线下延伸至“云端”。

群众扫码“点单”,代表实时“接单”,部门闻讯“解题”,限时反馈结果。这一“群众点单—代表派单—政府办单—代表评单”的闭环流程,用数字技术为民意表达搭建起一座“立交桥”。

在省级五星级农业园区草坝镇,茶叶交易市场旺季拥堵曾是茶农们的“心头病”。“市场小,好茶叶常因拥堵卖不出好价钱。”这一难题通过扫码直达全国人大代表彭映梅。经调研核实,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立即行动,争取项目资金,草坝镇人大主席团顺势将茶叶市场扩建列为民生实事票决候选项目,经镇人代会票决后立项实施。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摊位、停车位各30个,年交易额有望提升30%。

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收到群众诉求385条,其中28%转化为高质量代表建议,群众对办理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双双超过95%。

03 区水利局、晏场镇人大赴现场勘察水源.jpg

响应急速,让“审议声”变“实干声”

为提升人代会期间的审议实效,雨城区建立了审议意见口头建议、书面答复、限时反馈机制。要求“一府一委两院”在闭会后15日内,对代表审议发言中的意见建议作出书面回应,明确处理路径。对可立即解决的问题,则启动快速响应。

区人大代表罗春明在代表团审议时,反映了晏场镇部分区域供水不足的问题。“当时心里也没底,不知道口头反映能有多大效果。”令他惊喜的是,水利部门次日就组织技术人员奔赴现场,半个月内通过管网延伸和设施改造,彻底解决了6000多名群众的饮水难题。

通水当天,一位老乡紧紧握住罗春明的手说:“罗代表,现在好了,再也不用为用水操心了啊!”这一幕让罗春明深受触动:“大会发言没白说,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履职也更加有劲!”

04 专项督办组现场勘查公交线路.jpg

闭环督办,力戒“重答复、轻落实”

针对建议办理中可能出现的纸上落实现象,雨城区构建起人大常委会领导领衔重点督办、专(工)委归口具体督办、代表参与跟踪督办的三方联动督办体系。

同时,创新实施“双评价一回头”机制,在办理过程中征求代表对办理态度的评价,办结后征集对办理结果的满意度评价,并对评价不佳或承诺未落实的建议开展“回头看”跟踪督办,形成严密的监督闭环。

在推进“优化公交线路”建议时,区人大常委会整合多份代表建议,由常委会副主任牵头成立专项督办组,通过现场勘查、座谈协商等方式,持续紧盯进度。督办组组织代表、承办单位及群众实地调研,现场协调线路规划、停靠点安全等关键问题,推动相关部门联动破题。最终,2条公交线路得以优化调整,新增站点16个,日均惠及乘客约1800人次,有效填补了片区公交空白。

05 雨城全景(拍摄:雨城融媒).jpg

治理增效,民主实践“结硕果”

代表建议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如同一石入水,激荡起层层治理涟漪。从座椅安装到公交优化,从市场扩建到饮水保障,群众真切感受到“说话有人听、诉求有回应、困难能解决”。一位连任多届的人大代表感慨:“过去提建议最怕石沉大海,现在看到建议一个个变成现实,履职更有底气、更有干劲!”这份价值认同,正转化为代表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不竭动力。更重要的是,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正悄然推动着广大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回顾这段探索历程,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强深有体会:“从纸面落到地面,由呼声变为掌声,关键是要让民主实践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党的领导确保了方向,人民立场校准了坐标,人大制度搭建了舞台。当我们用家站平台贴近群众,用数字赋能打通脉络,用闭环督办压实责任,就能真切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治理效能,将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

如今,在雨城这片土地上,来自代表的智慧正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的良方、驱动发展的动力,奏响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新时代民主乐章。(雨城人大 杨瑶、李甜雪、刘增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