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人大 > 内容页
练好“四力”基本功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的雨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7 17:45:00
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关键在于练好“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这“四力”贯穿于代表履职的全过程,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可或缺的能力支撑。然而,这“四力”并非与生俱来,唯有经历履职实践的千锤百炼,方能在砥砺中褪去生涩,铸就履职的坚实底气。

沉下去,接地气方能增底气
联系群众是代表履职的基石,而“听”,是这块基石上最先感知民情的触角。
在雅安市雨城区县前街120号大院里,一场院坝会正热烈进行。区人大代表钟晓玲没有端坐在桌前,而是搬起凳子,自然地融入群众中间。
“电路老化存在隐患,水管锈蚀影响用水,得尽快修复。”“小区停车位实在太紧张了,回家晚点就找不到位置。”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钟晓玲时而认真倾听、频频点头,时而插话追问具体细节。从最初面对群众的满手是汗,到如今能游刃有余,钟晓玲在一次次地倾听中学会了如何与群众心连心。
“以前觉得代表在大会上,离我们很远。现在他们常来,说话有人听、有事真解决,我们才感觉,代表就在身边。”院坝会后,居民李大爷感慨道。
这份“在身边”的感知,源于区人大常委会搭建的立体化履职网络。为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接地气、察民情,区人大常委会不仅高标准建设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阵地,还组织代表深入社区、企业、田间,在闲话家常、走访调研和深入交流中密切联系群众。同时,创新推出“微信扫一扫,马上见代表”小程序,将联系渠道从线下延伸至“云端”。除了倾听主动发声的群众,代表们还主动将“话筒”对准“沉默的少数”,通过走访、问卷、随机访谈,采集覆盖多元群体的“立体声”,让民意基础既广泛又坚实。

说到点子上,才能议到关键处
当民声民情被真实汇集,如何将其精准转化为审议发言,便考验着代表“说”的功力。
在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市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江安就全区文旅大会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作审议发言。
“周公山温泉项目要突破‘就温泉做温泉’的局限,着力破解业态单一、体验单一的问题。建议在建设好温泉酒店的同时,同步发展餐饮、文创、藏茶文化等业态,打造一个多业态融合、能留住游客的综合性度假目的地……”他翻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陈述自己的调研发现,提出意见建议。
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正源于系统扎实的履职历练。
“审议质量是衡量人大工作实效的关键。”在新当选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强掷地有声地讲道,“作为代表,发言不能是临场的有感而发,而是履行法定职责的庄严行为。只有‘靶向’发声,才能让监督更有刚性、更具实效。”
为提升审议发言质量,区人大常委会不仅制定了规范化的审议发言参考,还常态化组织专题讲座、政策解读,引导代表做实“会前功课”,代表们逐步将“深入调研—系统学习—充分论证”固化为发言前的铁律,确保每一次发言都基于事实、析于数据、成于路径。
从初期部分新任代表的略显泛泛,到经过持续锻炼后的精准务实,大家的发言愈发“在理”又“管用”。
不久后,江安关于多业态融合的建言,在周公山旅游度假区落地生根。“看到自己的建议从蓝图变为现实,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江安坦言。

读懂字里行间,读出深意新意
“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底气和根基则来源于持续深入的“读”。
在多营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一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专题学习会正在热烈进行。区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杨立与代表们围坐一堂,人手一份法规文本,结合履职感受逐条研读讨论。“代表法不仅赋予我们各项权利,更明确了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杨立结合自身履职经历分享道,“过去我们闭会期间活动频次还有差距,我们要根据代表法的要求,加快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活动机制来。”
这样的集中学习,仅仅是代表们“读”的起点。在日常履职中,他们将阅读作为贯穿全年的必修课,既潜心钻研法律法规,夯实依法履职的基础;也深入研读政策文件,把握发展大势和政策导向;还广泛汲取外地成功经验,为本地发展寻找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持续的阅读与积累,让会议期间的审议更有底气。当政府工作报告发到手中,杨立书房的灯光再次亮至深夜。报告空白处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的思考。“园区建设投入需对照预算报告看具体安排”“民生实事项目应当有更清晰的量化指标”……杨立通过反复比对报告的不同章节、深入揣摩关键表述的深层含义,努力读懂字里行间传递的发展信号,为出席人代会审议好报告做最扎实的准备。
杨立的做法并非个例。在雨城区,从学习法律条文到研读报告,代表们始终追求“读懂、读透、读活”,不仅个人潜心钻研,更通过代表小组研讨、读书会分享等集体学习形式,将零散认知系统化,将感性理解理性化,共同推动学习成果向实实在在的履职效能转化。
“每学透一部法律、读透一份报告,心中就多了一把依法监督的标尺。”杨立道出了代表们的共同心声,“学习让我们履职更有底气,监督更有硬气。”

把民意诉求转化为务实建议
“读”是为了武装头脑、明确方向,那么“写”就是将所学所思、所听所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在区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代表建议征求意见座谈会上,全国、市、区人大代表庹庆明仍在精心打磨他关于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改为核定里程数免费等方面的建议。这份建议,已是第八次修改。
为了这份建议,他走访调研了交通运输部门、高速公路运营公司、货运司机、小客车车主,并多次向专家咨询进行风险评估与效益测算。“通行里程的核定标准还需更精准”“不同类型车主的受益均衡性要再斟酌”……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着每一个字眼。
在代表们看来,撰写建议绝非简单的“问题反映”或“情况转递”,而是一个构建解决方案、推动政策优化的系统工程。为此,代表们紧扣发展大局与民生关切,聚焦“小切口、大民生”的议题,深入一线摸清实情、找准问题、核实数据,最终形成案由清晰、案据充分、方案可行的规范文本。尤为关键的是注重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所提建议既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发展阶段,也明确相关的责任主体和实施路径,力争让每一份建议都能成为重要决策的“催化剂”。
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李甜雪补充道:“一份高质量建议,从孵化、提出到办理,需要全过程服务。我们不仅是‘收发室’,更是‘助推器’。通过组织调研、协调部门、跟踪督办,让每一份凝聚心血的建议,都能穿越纸面,转化为惠及于民、助推发展的现实图景。”
听、说、读、写,看似基础,实则关键,共同构筑了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四梁八柱”。从院坝里聚拢的民声,到会场内精准的建言;从字里行间读出的深意,到建议案中务实的方案,“四力”相互贯通、层层递进,形成了一条从民意吸纳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履职链”。听,让民意聚起来;说,让声音响起来;读,让履职准起来;写,让建议实起来。这“四力”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特性的生动缩影。它让国家的制度理念在基层扎根、在实践绽放,最终凝结为一桩桩利民惠民的成果。在这条通往人心与未来的道路上,雨城的代表们用“四力”书写着一份份无愧于时代的“初心答卷”。(雨城人大 刘增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