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县人大 > 内容页

汉源:一个民族乡助力破题高质量发展的四条脉络

发布时间:2025-10-22 16:07:00

地处大渡河中游南岸的小堡藏族彝族乡,犹如挂在汉源湖畔的一颗明珠。脱贫攻坚时期,小堡乡团结辖区内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发展地域特色产业,以黄果柑种植为主,以及枇杷、核桃及脆红李等种植,走出了一条致富路。然而,近年来随着黄果柑的增产,却没有期望中的增收,小堡乡的乡村振兴之路接下来会走向哪里?四个场景四条脉络,带我们了解小堡乡人大主席团如何助力破题高质量发展。

1.jpg

脉络一:一场主席团会议作的审议

2025年年初,小堡乡人大主席团会议召开,围绕柑橘产业调整议题,邀请有关公司、村民代表列席。会议在柑橘产业的品种选择、合作模式、风险防控等方面展开充分讨论,对保底价是否合理、管护责任谁担等问题逐一解答。审议项目时,有代表提出“保底收购价能否覆盖成本”。主席团当即要求有关公司提供核算表,组织代表谈判,最终将保底价从每公斤4元提至4.5元,打消了农户顾虑。

早在主席团会议之前,小堡乡人大主席团已组织代表走访丁家村87户农户、收意见32条,委托第三方评估品种潜力与公司资质,形成黄果柑高枝换头可行性报告。项目纳入年度监督重点后,规定每季度听乡政府报告,对资金使用、进度、成效专项审议,未达标事项限期整改,形成“决定—执行—监督—整改”闭环。

重大事项由人大决定、决策过程听取群众意见,据统计,小堡乡重大事项调研覆盖率100%,群众意见采纳率85%,无决策失误问题。项目从审议到落地仅2个月,比计划提前15天。乡政府对审议意见整改率100%,重大事项执行更加规范透明。“乡里换品种,先问我们愿不愿意、划不划算,还要帮我们谈价钱,这样的决定我们举双手支持!”丁家村村民殷正贤说。

2.jpg

脉络二:一名乡级人大代表的转变

乡人大代表、丁家村支书曾对柑橘技术只懂皮毛,“如果我都不懂技术,怎么带着大家跑公司、谈价钱?大家还能放心地跟着种果树吗?”心中的责任不断地拷问着自己。

为解决新环境下部分代表“不懂产业、不会监督”的问题,小堡乡人大主席团量身定制赋能计划:“菜单式”培训补短板,开设“品种知识、合同解读、技术监督”等门课,邀专家、企业负责人授课,采取“理论+田间实操”模式,让代表既懂政策又会技术。“沉浸式”调研拓视野,组织代表赴柑橘种植大县考察,安排代表参加行业公司会议,了解市场行情、收购标准,提升监督专业性。“积分制”激励提干劲,将“产业监督、帮办民生、带动增收”纳入履职积分,让代表“履职有目标、干事有动力”。

经过培训与调研,现在的丁家村支书不仅能判断嫁接成活率,还能讲解品种优势。项目推进中,他带头签协议,动员村民参与,履职积分居全乡第一,获评“优秀代表”,完成从“门外汉”到“懂技术、善服务、能带头”的产业带头人的转变。

3.jpg

脉络三:一位村民在联络站的诉忧

2025年5月,村民吴思香来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向驻站代表反映:“换头果树不知咋施肥,怕烧根也怕长不好……”。3天后,和吴思香一样计划进行换种的一众村民,便被通知到联络站参加“芊蜜甘管护专题培训”。

柑橘管护培训班在丁家村联络站内的产业服务角举办,小堡乡人大主席团联合农业服务中心、合作公司,邀请代表中的技术员、企业专家授课,针对性解决嫁接、施肥、销售难题。产业服务角放置柑橘技术手册、政策汇编方便群众查阅,设置意见箱方便群众随时提诉求。主席团每月组织“走村入户访民情”,重点走访柑橘种植户、困难群众,小事当场办、大事合力办。

代表联络站不再是单一的接待点,而是升级成为产业服务综合体,是群众家门口的议事厅、服务站和练兵场。今年以来,联络站日均接待群众3-5人次,诉求办结率从75%升至98%,平均办理时间从10天缩至3天。今年累计办培训6期,覆盖农户200余人次,解决种植问题43个,群众满意度达95%。推动解决果树灌溉、道路硬化等民生事8件。“以前找代表要跑乡政府,现在联络站就在村口,周三去就能见着人,说的事很快有回音。”丁家村王和东说。

4.jpg

脉络四:一个项目公示栏上的进展

丁家村的项目现场有一个监督公示栏,上面公布着项目的进度表与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被称作一扇敞开的群众监督门。黄果柑高枝换头项目作为小堡乡民生监督“头号工程”,小堡乡人大主席团每周都会组织村民代表抽检嫁接成活率并公之于众。

为确保项目从落地到管护全程规范可控,小堡乡人大主席团组建“多元监督组”、建立“三查三看”机制,构建了“全链条、立体化”监督体系。即抽调人大代表、农业技术员、村民代表组成专项监督组,按“前期调研、中期督导、后期评估”分段定责。一是查品种资质,看新品种注册证书、市场潜力报告;二是查合作协议,看“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中保底收购价、风险分担条款;三是查施工质量,看专业人员嫁接技术、换头株数与芽数是否达标。2025年春季伊始,监督组抽检发现丁家村三组120株黄果柑嫁接芽体绑扎过松,当即约谈合作公司负责人,并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教学,经过整改,该区域成活率从82%提升至95%,达标项目要求。

如今,丁家村新品种柑橘占比从不足10%跃升至60%,实现“单一黄果柑”向“优质芊蜜甘”规模化转型。250亩果园丰产期预计亩产2500~4000公斤,年产值将增80万元,12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0.9万元,且芊蜜甘无需套袋,每亩年省成本800元,250亩果园年均减负20万元。“现在种黄果柑,难卖还便宜,一年挣不了几千块。人大代表盯着换品种,技术、收购价都帮我们把着关,现在就盼着果子熟,日子肯定越来越甜!”丁家村彝族农户阿支木呷笑着说。

结语

重大事项的科学决定、人大代表的履职赋能、代表联络站的提质增效、民生项目的全链监督,每一环节均以“群众满意”为标尺,每一环节都有群众提供不竭动力,书写着基层破题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但这不是小堡乡的第一张答卷,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张,任何产业成熟后,随着竞争加剧、模仿增多,红利会逐渐降低,而在产业红利降低的另一面,则是广大群众生活品质的水涨船高。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与幸福,产业既不能走向垄断,也不能走向内卷,而应永远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来自小堡乡的四条线索,揭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保障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基层脉络。(汉源人大,小堡乡人大主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