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怕越界;不管,怕失职——这是许多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当行为时的真实困境。而另一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充满纠结:既希望教师严格管教,又担心惩戒过度伤及孩子。教育惩戒,这道关乎“育人之度”的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近日,《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出台,为化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这一政策的推出,也凝聚着包括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庹庆明在内的多方持续关注与扎实建言。
深入基层摸实情,把准问题症结
2021年开始执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了教师可以对学生实行教育惩戒的各种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权利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庹庆明有着30多年教育工作经验,在日常工作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教师惩戒权实施面临的诸多难题。庹庆明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2024年起,他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题调研,走访了雨城区多所中小学校。
“不是不想管,是不敢管。”一位从教20年的教师向他坦言。由于家长对“惩戒”的理解存在差异,一旦教师以“体罚”为名被投诉,往往面临漫长的调查过程,消耗大量精力,且处理结果多对教师不利。在信息时代,任何小事都可能被放大传播。教师稍有惩戒行为,甚至只是言辞稍重,就容易引发舆论声讨,形成一边倒的指责局面。“无理由担责”的社会风气长期存在,难以扭转。
庹庆明还深入社区、家长会,与百余位家长面对面交流。他发现,许多家长因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将“教育惩戒”简单等同于“体罚”,一旦孩子被批评,便情绪激动地向学校“讨说法”;部分家长过度溺爱,认为“孩子不能受一点委屈”,甚至默许孩子抗拒教师的合理管教。
每次走访调研后,庹庆明都会认真整理调研笔记,在他的“民生账本”上详细记录各类案例与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他归纳出三大症结:政策在执行层面的具体指引不够清晰,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时的职业保障有待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对教师履职的支持氛围仍需改善。
反复酝酿精打磨,建言精准务实
调研结束后,庹庆明立即投入建议准备工作。为确保专业性和可行性,庹庆明广泛查阅法律法规,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多次与市、区教育部门交流,并征询法律专家意见,对惩戒方式、力度、时限等问题反复推敲。区人大常委会也搭建平台,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会商会,对代表提出建议的可行性、操作性以及政策符合性进行深入研讨,力求建议经得起推敲。
庹庆明对文稿质量要求极高,每完成一稿都会打印出来征求一线教师和教育部门的意见。有时为了一个用词,查阅多部词典;有时为核实一个数据,往返多个部门求证。历经20余次修改,凝聚心血和智慧的建议和发言才逐渐成形。
2025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庹庆明在四川代表团分组讨论会上作了发言。他指出,“教育惩戒不是‘体罚’,而是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正常管理和矫治。只有让家长理解和支持,让教师敢管、会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促进教师实施惩戒权实施,清晰界定惩戒行为方式,建立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
建言落地见实效,政策惠及各方
庹庆明代表的发言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四川省教育厅出台了《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于2025年9月6日起施行。细则提出了“建立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专门增设“教育惩戒的保障”“教育惩戒的救济”章节,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教育惩戒申诉处理机制,教师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提出申诉”;“对因正当行使惩戒权受到诬告的教师,学校应当及时澄清事实,消除影响”。
细则将学生违纪行为分为“轻微、较重、严重”等类型,并明确对应的惩戒措施与实施程序,让教师“管得有依据”,家长“看得明白”。
“以后咱们管学生,终于有‘明白账了’!”一位年轻教师高兴地说。
履职为民显担当,初心不改再出发
呼吁细化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仅是庹庆明代表履职路上的一个缩影。自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坚守为民代言的初心,扎根民生一线,用实实在在的履职成效诠释着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八年来,他先后提交144件议案、建议,其中,列为大会议案8件、建议意见136件。他提出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放开三孩政策、制定家庭教育立法等建议,都被国家立法吸收;关于延长春节假期的建议,促成了假期增加2天的调整;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建议,推动了高中体育课增至每周三节;实施免费学前教育……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无数个“白天走访、夜晚改稿”的辛勤付出。他的手机备忘录,就是一本民情日记:高速服务区缺急救药品、老人医保自费金额高、中学生不会心肺复苏……这一条条记录,在旁人看来或许是小事,但在他眼中,件件都是关乎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称号’,而是‘责任担当’。”庹庆明常说,“只有走进群众,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只有反复打磨,才能提出高质量的建议;只有持续推动,才能让建议真正落地见效。”
作为全国、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回望庹庆明的履职路,他始终坚持“善学、善看、善听、善写、善谈”,奔走呼吁,为民解忧。他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用一份份沉甸甸的建议,一次次切中肯綮、充满担当的发言,最终把呼声变成了现实;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在身边。(雨城人大 李甜雪、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