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页
林业+”监督机制 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11 11:11:48
林业+”监督机制 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动能
近年来,雨城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人大监督深度融入林业改革、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积极构建“选题—调研—督办”闭环机制,以“林业+”精准监督模式破解乡村发展瓶颈,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一、提升“三个度”,筑牢林业发展根基
一是提升选题精度,瞄准民意“靶中心”。紧扣群众关切,将农产品安全、林权改革、古树保护等纳入优先监督议题。针对绿色产业痛点,连续开展《雅安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保护若干规定》执法检查,力推林下有机认证与品牌培育;围绕耕地林地保护矛盾,专项调研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守牢耕地红线。

二是提升调研深度,一线破题“见真章”。聚焦林权改革,组建“代表+专家+基层”联合调研组,深入晏场镇大里村召开林改试点会,现场测绘资源,精准记录村民流转、代管、务工需求;针对竹产业附加值低问题,联动望鱼镇人大推动建立竹笋加工厂,2024年带动沙坪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有效破解鲜笋滞销难题。
三是提升督办硬度,闭环管理“防悬空”。建立审议意见“清单交办—满意度测评—社会监督”机制。近三年发出乡村振兴相关审议意见11份,推动藏茶产业园由省三星跃升至五星级农业园区,促成“雅鱼”成功入选国家级农产品名录。
二、瞄准“产业链”,助推林业“接二连三”
一是瞄准“生产链”,夯实基础促规模。监督推动笋用竹、油茶等基地规模化建设,要求林业部门推广绿色生产技术。2024年林下蔬菜认证面积有效扩大至5000亩。
二是瞄准“加工链”,提升价值创品牌。针对竹资源“贱卖”问题,代表建议融入“四川扶贫”商标体系,加强林竹产品品牌创建。推动沙坪村干笋产值三年翻番,2025年预计突破80万元。
三是瞄准“融合链”,文旅赋能延价值。推动古树名木保护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黄龙银杏古树公园,发展“那屋民宿”等特色业态,有效延伸生态价值链。
三、用好“三把尺”,实现“绿水青山”长效转化

一是用好“法律之尺”,强化监督保安全。开展《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贯彻实施情况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推动压实包干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巡护责任“五个责任”,筑牢森林“防火墙”,实现4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切实保障全区森林资源安全。
二是用好“实效之尺”,转化建议促管护。组织专业代表小组围绕古树名木科学管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12条,督促区政府认真落实“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引入高校技术团队防治病虫害,社会认养机制覆盖百年以上古树。

三是用好“满意之尺”,纾解民困增收入。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林竹销售“难题”开展专题调研,推动区政府加大竹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发展竹材经营加工企业(个体)26家,竹材年消耗8万余吨,新建万吨熊猫竹笋加工企业2家,竹笋精深加工年生产能力达7000吨,开发竹编产品4大类,年销售产品100万件,依托碧峰峡、海子山、周公山等竹资源载体,打造以竹旅游、竹体验为主康养业态,创建省级翠竹长廊4条、省级竹林乡镇2个、省级竹林人家1个,“竹旅”综合年产值近1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34%。
(雨城人大:胥艾骅、孙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