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页

“工业伤疤”蝶变“生态屏障” —石棉人大监督护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绿色重生

发布时间:2025-11-27 17:27:25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石棉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因矿而生”的县情实际,聚焦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依法监督强推、以代表履职聚合力,全程护航雅安市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片区)废弃矿区修复项目落地见效,让昔日“工业伤疤”成功蜕变为“生态屏障”,为全省历史遗留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石棉样板”该项目入选全国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精准监督,锚定修复“关键点”

   石棉县半个多世纪的石棉矿开采史,留下了大量尾矿库,不仅潜藏地质灾害风险,更威胁着大熊猫栖息地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监督重点纳入每年的年度工作要点,主动扛起监督责任。

   通过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县人大常委会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紧盯项目关键环节,多次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深入板厂沟、大洪沟等片区实地调研、视察。针对矿渣清运、污染防控、植被恢复等重点问题,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修复模式”“强化污染阻隔、保障生态安全”等多条意见,督促县政府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细化措施,量身定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修复方案。

在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县政府创新采用“就地整形、覆土绿化”模式构建梯田式修复地貌,通过“底部级配防渗、中部黏土封堆覆盖、表层植被护面”三级防护组合阻隔石棉纤维污染,配套“人机联防+水土联控”模式和“分区-分时-分布式”智慧保育系统,让生态修复既保质量又提效率,植被成活率达到90%以上。

001修复后的板厂沟.jpg

   代表履职,架起民生“连心桥”

“以前这里是尾矿,我们出行不安全,现在一片绿油油的,住在山脚下也安心。”这是新棉街道草八牌社区居民罗春花对矿山修复的真切感受,也是县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的生动写照。

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矿区周边人大代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等各类主题活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广泛收集群众关于矿区安全、生态保护、就业增收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人大代表主动参与监督,针对矿渣堆放、植被种植、灌溉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现场提出建议,督促施工单位及时优化调整。同时,代表们积极宣传生态修复政策和成效,引导群众支持参与项目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人大监督、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项目实施以来,累计修复城镇周边废弃地178.3公顷,消除9处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带动500余人次就业,让群众共享生态修复成果。

002视察组一行实地察看四川石棉矿板厂沟尾矿库整改情况.JPG

   聚力赋能,激活发展“新引擎”

“修复不是终点,而是绿色发展的起点。”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系统思维,不仅聚焦生态修复“当下改”,更关注绿色发展“长久立”,持续监督推动生态修复“后半篇文章”。

针对项目后续管护和产业融合发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视察调研,提出“加快构建‘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产业链”“强化生态廊道管护”等建议,督促县政府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动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如今,大渡河流域板厂沟片区、广元堡片区和南桠河流域新康片区的245公顷废弃地已蔚然成林,大熊猫潜在栖息地连通性提升30%,昔日“白色荒漠”成为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屏障”。

下一步,石棉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坚守生态保护初心,持续强化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跟踪监督,鼓励引导人大代表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中主动作为,推动形成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让绿色成为石棉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石棉人大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