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页
人大监督赋能 助推高山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27 16:58:21
农业兴则国家兴,农业强则国家强。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更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位于横断山脉东部的石棉县拥有独特的立体气候,为这片中高山区域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近年来,石棉县人大始终聚焦高山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将其纳入重点监督范畴,通过精准发力、持续跟进,以强有力的监督推动政策落地、难题破解,为全县“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注入强劲动力,让高山农业成为农民增收、乡村繁荣的坚实支撑。
监督破题,基础设施短板加速补齐
基础设施是高山农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代表们带着田间地头的“一手问题”,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永和乡松柏大堰损毁导致2860名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安顺场镇共和村无生产便道增加农户劳动成本、安靖社区七组灌溉水源枯竭影响黄果柑种植等“急难愁盼”积极向上反映,推动县政府将其纳入重点民生项目。

通过人大持续监督跟进,松柏大堰改造提升项目分阶段推进,2024年24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落地实现部分堰渠修复,2025年再获500万元补助推进二期工程;安顺场镇累计建成生产便道29千米,2025年900万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了共和村、松林村等区域生产道路与蓄水池建设;安靖社区七组灌溉设施项目已纳入县级项目储备库,涉农资金争取工作稳步推进。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有效破解了高山地区“用水难、运输难”的发展瓶颈,为产业提质筑牢硬支撑。
精准发力,特色产业质效同步提升
依托中高山独特立体气候,石棉县构建起以特色水果、畜禽养殖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人大监督始终紧跟产业发展脉搏。针对黄果柑品质下滑、黄桃产业培育等问题,韩世琴、刘江林等代表提出的加强科技支撑、加大扶持力度、拓展市场渠道等建议,经人大监督推动,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在政策扶持上,县财政连续多年累计兑付柑橘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2家;在科技赋能上,深化“科技特派员+基地+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年均开展技术培训20场次以上,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攻克黄果柑增糖降酸等核心技术4项,制定多项种植技术规范;在品牌培育上,石棉黄果柑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8.66亿元,黄桃产业实现3000余亩规模化种植,产值超千万元,两大特色水果通过订单农业、电商平台远销多个城市。生猪养殖、草科鸡改良等产业同步发展,全县生猪每年出栏约6.8万头,家禽出栏约42.5万只,高山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凝心聚力,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人才短缺、产业链短、风险抵御能力弱是高山农业发展的长期难题。石棉县人大通过组织代表调研、审议专项报告、督办代表建议等方式,推动县政府持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在人才培育方面,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遴选83名中高山农民参与培育,组织6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市级培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6个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组团式帮扶”;在产业链延伸上,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枇杷膏、坛坛肉等产品,推动产业从“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转型;在风险防控上,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为3955 亩柑橘、枇杷、佛手柑等作物提供自然灾害保险,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以保底收购、长期购销合同稳定产销关系。一系列举措有效破解了发展后劲不足、经营压力较大等问题,让高山农业发展更具韧性。
从提出建议到监督落地,石棉县人大始终以“为民履职”为核心,架起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为高山农业破解自然制约、突破发展瓶颈注入强劲动力。下一步,县人大将持续跟踪监督,推动更多政策、资金、技术向中高山农业产业倾斜,让高山农业产业结出更多“增收硕果”,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石棉人大 盛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