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页
以法治监督守护人民安全 —石棉县人大常委会开展《四川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若干 规定》执法检查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18 17:20:19
石棉县人大常委会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重要理念,将《四川省防灾避险人员安全转移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执法检查作为年度重点监督内容,于6-9月专项推进。此次监督精准对接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中“强化法治监督、守护民生安全”部署,既以“穿透式”检查倒逼《规定》在基层落地,更以靶向监督推动全县防灾减灾能力迭代升级,用人大履职实效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实法治防线。
高位统筹强联动,摸清实情夯基础
县人大常委会主动靠前、精准发力,构建“会议部署+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为全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筑牢法治根基。召开执法检查专题动员会,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检查组成员集中学习《规定》核心条款,吃透法规精神;专题听取县政府关于《规定》贯彻实施情况汇报,梳理出“宣传覆盖、转移机制、隐患排查”等3类重点监督方向;成立由4名常委会班子成员牵头的专项检查组,明确“听、查、访、谈”四步工作法,重点对县政府及应急、自然资源等5个职能部门、12个乡镇(街道)开展监督。

检查组直奔各乡镇地灾隐患点、集中安置点以及企业等一线,累计听取各类情况介绍17次,核查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运行情况21个,走访干部群众 280 余人次,现场交办针对性指导意见15条,全面掌握《规定》落实的“成效清单”与“问题清单”,为后续监督整改奠定坚实基础。
法治引领落末梢,实战避险护民生
《规定》执行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是否安全。县人大常委会在检查中始终把“民生实效”作为监督标尺。全县各部门、乡镇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已将《规定》要求转化为防灾实战能力。
“《规定》是保障涉险人员安全转移的‘生命线’,更是守护每一位群众安危的重要法规!大家要通过大喇叭宣讲+上门解读的方式,把法规知识宣传到农家院落、讲进群众心里,帮助大家彻底摒弃侥幸心理,真正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新民乡主要负责人在大会上就《规定》的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

8月10日草科乡泥石流预警中,当地严格按《规定》启动转移程序,通过“广播喇叭+铜锣哨子+手机短信+上门告知”的“立体通知网”,将曹家山区域9户56名群众一个不落的安全转移至草科乡小学安置点。此次“8・10”泥石流灾害的成功避险,正是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坚决贯彻《规定》的生动实践。
在迎政乡八牌村七组的常备安置点,一幅温馨而井然有序的场景映入眼帘。LED屏幕上播放着电视节目,转移至此的群众或聚精会神观看电影,或协助志愿者准备餐食,或围坐一起闲聊,或耐心辅导孩子的功课,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全面而细致的保障。与此同时,严格实行“一把锁、一张封条、一条警戒线”的撤离管控措施,确保转移人员的“接收—安置—管理—返程”全流程实现闭环管理。
据统计,2025年汛期,全县累计开展防灾避险转移131次,转移群众94907人次,其中扩面转移17149人次、集中安置36559人次,《规定》的“安全防线”作用在人大监督推动下充分体现。
聚焦短板补弱项 精准施策固防线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提出整改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和整改时限。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适时组织“回头看”,确保问题清零,整改见实效。
在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规定》贯彻落实情况报告时,常委会提出3项建议:一是完善预案体系,提升实战能力。严格落实“汛九条”工作要求,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组织应急避险转移演练,及时进行复盘总结,持续优化“1+32+N”应急预案体系,确保预案与动态变化的防灾形势精准匹配;二是强化能力建设,夯实保障基础。健全部门协调联动、区域协同作战机制,确保防汛指令和预警信息“零时差”传递;加强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升级,提升信息互联互通时效性与预警预报精准度,筑牢“技防+人防”双重防线;三是深化宣传教育,筑牢群防群控。整合县融媒体中心、村社大喇叭、宣传栏及短视频平台资源,推动《规定》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增强主动识灾、避险意识,构建“人人懂安全、个个会避险”的群防群控格局。

监督聚力防风险,民生至上筑安全。石棉县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加大监督力度,跟踪督导各职能部门、乡镇聚焦关键环节、紧盯突出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抓好隐患排查与问题整改,推动防灾避险转移工作走深走实,为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石棉人大 邓燕)